成功社區位於成功嶺,舊地名叫做“頂勞胥",是平埔族的舊稱,一直到了清末日治初期,分出了包括「下馬厝」與「厝仔」二個聚落。成功社區又以下馬厝作為一個現代化轉型的基礎;然而在日治時代被稱作為“下馬厝"的地方一直作為馬術訓練的場域,直到國軍來台以後,下馬厝(今成功嶺)才成為國軍訓練養兵的場所,而鄰近的生活聚落,也從農務生活方式,慢慢變化成為提供軍人們生活互助的社區,更是每一位榮民的生活依存。
落地生根的時代故事
成功社區有著國民政府時代的建築體面貌,包含台灣傳統街屋與農舍,當地耆老講述這些地景形成的因素,不少軍人退伍後,受到政府的照顧直接在當地落地生根;由於外省籍的文化背景,在原地自建的屋宅常有錯縱複雜的建築表現。
榮民與居民在現代化交織
成功社區是青年人口大多外移的社區,近幾年的現代化發展伴隨著就業生活型態不再是以農業為主,以及體制關係逐漸式微的軍人據點,已不再有早年興盛的風貌,慢慢變成一個以老年人口為主的慢活社區。
有鑑於早期錯綜複雜的建築規劃,依山坡逐地自建的結果,加上人口老年化使得人身安全充滿挑戰,雖有著這樣特殊的建築風貌,但也伴隨著不同的機會,而社區更希望能在長照與居家關懷的面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本次特邀老榮民重新披上軍服,同時也是地方居民與榮譽軍人,並以步兵巡禮的方式來凸顯社區意象,重新將成功嶺與社區做結合,翻轉以往社區影像詮釋方式,希望帶動社區的關注,提升社會能見度,為社區帶來更多充滿活力的年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