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影音專區

臺中市烏日區學田社區發展協會特色短片
    簡介
  • 上架日期︰2019-11-06
  • 累計瀏覽︰429
  •  全 畫 面︰全畫面
  • 學田村在清代就叫「學田莊」,因此「學田」是承襲老莊名。此名來由文雅,據說當時陳姓長老為普及子弟教育,設置若干田為「施田」,將收入的租金充為貧寒子弟就試川資,「學田」之名由此而來。社區居民以陳姓居多,大致分佈在山頂仔、崙仔、腰丸仔、番仔井等地。

    古今交錯的族群轉譯

    學田社區因為近代烏日產業發展規劃,增加許多各種類型的製造代工業,也因這些需要大量時間成本與勞動人口的產業特色,造就了各種不同移動人口的文化群聚地。

    因產業特性與地理環境,為增加勞動人口,逐漸融合更多原住民與新移民婦女的移居;在交通建設上相對便利,也讓學田社區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下,更加提升了外地人口搬遷至此的原因。

    歷史潮流與變化

    學田與番仔井有非常緊密的連結,早期由於地勢有利於發展農務,又擁有豐沛的地下水源,早期平埔族就有大量建設“汲水設施"的遺跡(現今依然有在使用),也有不少名人望族成就地方的歷史觀光資產,好比日治時期的詩人“陳若時三合院故居故居"與聚奎居洋樓,以及早先開墾的地方信仰中心建興宮等。

    在這樣的地理環境與產業政策下,男人們大部分都在製造業勞務工作,形成一種老年人口與婦女比例較多的情況。因應社區的人口組成型態,而辦理許多與婦女相關的社團活動,作為主要的社區特色之一,內容包含新移民的餐點文化交流,以及身體保健方面的團體活動;更為了傳達學田地方真善美,將特色景觀與社區內舞蹈社團進行影像結合。

    經過舞蹈班的成員們用活潑的舞蹈介紹社區景觀,來翻轉過往呈現社區景緻的形式,帶動地方話題的討論,更加入人文巧思的拍攝,期待學田豐富的地方與歷史美景能妥善保存。

最後異動時間:2019-11-06 下午 03:49:3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