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影音專區

臺中市烏日區五光社區發展協會特色短片
    簡介
  • 上架日期︰2019-11-06
  • 累計瀏覽︰636
  •  全 畫 面︰全畫面
  • 早期先民來台拓墾時,一般五甲土地以一張犁來開墾,面積共25甲因而有五張犁之稱。在清末與日治時期,當時行政區域為藍興堡的五光社區,村鎮一直有著延續的傳統稱呼,從清末時期的五張犁庄到日治時期的五張犁;也因於五張犁附近匯流入烏溪水系,鄰近著有運河用途的大里杙,當時的橋墩“古稀橋"就成為了重要的連結指標,訂定當時豐饒的魚米之鄉形象,好不熱鬧。

    時光冉冉,時代演進與人口遷徙的交互關係

    由於五光社區(五張犁) 在都市規劃上鄰近北上南下之快速道路系統,逐漸發展成半農半製造業化的城鄉風貌,由於早期的居民大多是佃農,與土地的關係通常沒有太多的主宰權,大部分居民老年人口還是農家子弟的習性;隨著製造業的經濟政策,逐漸變成中台灣的金屬製造業的中小企業代工群聚,這也加速了人口的移動選擇,逐漸變成以小型工廠為主的地區。

    紮根在此的信仰中心,與社區特色的期盼

    五光社區,有座有別於其他土地公的廟宇稱呼,一般來說都將其稱之為“福德祠",而在五光社區以“福德宮"命名,理由是根據當地耆老傳述乃因該廟土地公戴有官帽而稱「福德宮」,所以增添不少信徒來此祈求官位。

    五光社區的老年人口比例較高,使得飲食健康也相對重視,社區希望能發揮五張犁的農田特點,因此種植有機蔬菜並提供給社區,同時增加據點的特色,使長者能吃的安心、健康。

    本次透過新媒體平台,分享社區介紹影片來與年輕世代進行網路互動,邀請幾位地方代表人物的轉述介紹五光社區的一些地方特色以及社區發展的過程,以較為動感的音樂節奏,輕鬆的帶大家瞭解豆漿與豆花的製作流程,並更進一步的認識社區的銀髮康樂舞活動;最後再以初試啼聲的現任理事長的感言做結尾。

最後異動時間:2019-11-06 下午 04:00:34
TOP